[slide:title]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

向世界传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强音”——COP15第一阶段会议新闻宣传综述

发布时间:2021-11-01 来源:昆明发布

关闭

  这是一次全球瞩目的大会——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商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务实行动,探索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战略。

  这是一次中外媒体相聚的大会——800余名中外记者共赴昆明,向世界报道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传递各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识。

  5天时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以下简称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为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凝聚了广泛共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昆明,也成为中外舆论的强磁场。

  以习近平主席主旨讲话为统领,紧紧围绕COP15开幕、《昆明宣言》、生态文明论坛等进行报道和传播,中外媒体记者在大会期间各展所长,亮点频出。

  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一段段音视频,通过报纸版面,通过广播电视,通过手机屏幕,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愿景迅速传遍中国,传向世界。

  重点突出 生态文明思想广泛传播

  “国际社会点赞中国担当,热议COP15彰显生态文明理念”,这是中外媒体在这次全球化、全方位的舆论传播中的最深切感受。

  10月12日下午,COP15领导人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形式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表明中国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主张和行动。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第一时间以COP15主席身份接受中央主要媒体专访,对习近平主席主旨讲话进行权威解读。

  当天下午,COP15新闻中心组织了“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专家媒体见面会”,邀请专家对习近平主席主旨讲话谈体会、谈感想,解读中国对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之后,新华社发布新闻通稿,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积极正面宣传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深入阐述讲话的深刻内涵、深远意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以及我国将实施的计划和举措等。还有媒体摘选讲话金句进行宣传推介,广泛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与此同时,云南省还在COP15新闻中心举办了两场主题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云南实践”的集体采访,邀请专家学者以及一线工作人员现身说法,深刻阐述生态文明理念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另一个信息也需要被提及:COP15期间召开的一场特别的平行论坛——生态文明论坛,引起了各方关注。

  这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大会主题的论坛,与会代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转化探索等7个主题,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

  国内外舆论对论坛的聚焦,其背后也正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世界意义以及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高度关注。

  态度开放 内宣与外宣协同发力

  “在2010年爱知目标未能实现的情况下,您认为怎样才能恢复对重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

  2021年10月13日19时,COP15新闻中心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高级别会议新闻发布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COP15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云南省副省长王显刚出席。

  发布会上的第二个提问机会,主持人便给了路透社的记者。加之10月15日黄润秋部长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两场重要信息发布的会议均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合作召开,在华外媒和线上外媒的提问数量占比达到了一半以上。

  国际会议需要的是包容和开放,这展现的也是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自信态度。

  除了“重磅”的新闻发布会,新闻中心还组织了4场嘉宾专家媒体见面会,主动发声,为记者报道提供素材。同时,主动协助在华外媒开展深度采访,协助国内媒体采访秘书处官员及外方嘉宾,提升中国开放、专业形象,对外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

  据了解,大会期间123家媒体包括了凤凰卫视和南华早报两家香港媒体,以及路透社、法新社、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瑞典电视台、新加坡海峡时报、亚洲新闻台6家驻华外媒。同时,来自46家境外媒体的56名记者线上参会,包括法新社、美联社、英国广播公司、彭博社、卫报、德意志新闻社、共同社等。

  新华社将《昆明宣言》用6种语言进行相关报道;重点报道《万类霜天竞自由》被全球800余家媒体转载......

  共同社、法新社、俄罗斯新闻网、每日新闻、巴黎快报、朝日新闻、加拿大广播电台、德国之声等多家外媒纷纷对“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寄予厚望,期待COP15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凝聚强大合力。

  对外宣传开放包容,对内宣传的内容更是精彩丰富。

  从10月8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无缝链接COP15,到大会期间组织10场重点新闻发布活动,再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举行两场媒体见面会以及云南省策划的4场主题采访、10场云访谈和城市采访活动,“COP15”当仁不让地成了媒体关注的“热词”。

  大会期间,人民日报刊发30余篇重磅报道、新华社及其子网子报子刊原创、转发相关报道7000余篇,《新闻联播》连续8天每天播发3-5条信息,《焦点访谈》持续播出6期特别节目,“COP15”“保护生物多样性”“相约COP15”等话题网络点击量达33.3亿。

  服务周到 全方位保障媒体各种报道需求

  “新闻媒体在此次会议的报道中,不仅对内传播有力,而且将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传向世界,受到与会代表、嘉宾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大会尾声,黄润秋专门来到大会新闻中心看望慰问参加COP15宣传报道的媒体记者,并对此次新闻报道高度肯定。

  此外,他还来到媒体公共工作区、新闻发布厅等区域看望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并对新闻中心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

  作为传播大会声音的核心区域,COP15新闻中心是大会信息发布、公共信号提供和记者工作的主要场所。其内部设有媒体公共工作区、媒体专用工作区、云采访室区、采访磋商室、单边直播报道区等12个功能区。

  从10月9日正式开放以来,这里为中外记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输送了海量COP15最新资讯。

  “很欣慰,能为大会的召开提供专业、高效和便捷的服务,之前付出的努力都值得。”COP15新闻中心建设和场馆运维工作负责人林水鑫感慨道。

  受疫情影响,会期和会议形式几次改变,参会的媒体和记者也一直不能确定。历时13个月、先后修改30余版,新闻中心布展及运维方案的确定过程足以说明不确定性和设计建设的难度。

  “因为既要满足大会的报道需求,又不能造成场馆和设备的闲置和浪费。”林水鑫解释道。

  另一方面,新闻中心作为面向全体参会媒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需具备“采编译存播发”等新闻传播全流程功能,支持线上线下同步传播、兼容运行,不仅满足东道国协议和公约秘书处关于大会新闻传播的全部要求,而且需满足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的新闻宣传要求。

  这些,都是彼时林水鑫和他的团队面临的挑战。

  以新闻中心的“青山间”和“绿水间”为例,是疫情背景下首次尝试以线上形式实现记者和嘉宾的“云沟通”。

  “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没有经验可循,所以前期我们预设了四五种应急方案,为的就是确保为记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刘君捷表示。

  “从采访对象上,云采访间邀请了包括院士和一线工作人员的30多位嘉宾,内容更丰富,事例更鲜活,是大会报道很好的补充和延伸。”云南省委宣传部传播管理处处长李新说。

  为记者提供丰富的新闻素材以及主动策划宣传主题,不止于大会期间。

  比如云南省对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拉网式”梳理,制定了包含8个板块、35条线索、283个报道点位,近16万字的《COP15云南采访报道线索》,全面开展主题采访。同时利用倒计时100天、倒计时30天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及“亚洲象北移”等动态事件,立体式展开大规模宣传报道,为大会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社会宣传方面,生态环境部与央视总台联合制作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三集系列片《共同的家园》和COP15主题宣传片。大会倒计时15天,COP15组委会组织近30家机构共同开展了“相约COP15”系列宣传活动。“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围绕COP15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成就进行密集宣传,开设“保护生物多样性”“COP15”等专栏和话题,在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栏增设“COP15”专题链接等。云南省精心制作的宣传片《云南密码》、主题曲《和光同春》《地球妈妈》、纪录片《生命之歌》等一批高质量的视频作品在央视等各平台播出,获联合国官员高度赞誉。

  丰富多样的社会宣传活动,美轮美奂的宣传大片,从中央部委到各省市及相关部门,大会的预热及会中报道策划周密、组织有力、形式多样,得到了网民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反映的也正是以COP15召开及新闻宣传为契机,掀起的全民参与共讲生态文明故事的热潮。

  截至10月15日12时,“COP15”话题微博阅读量达8.7亿,10月11日当天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名;“保护生物多样性”话题微博阅读量3.9亿;“相约COP15”话题微博阅读量8.2亿,抖音播放量12.5亿。

  搭台唱戏,借筒传声。COP15新闻宣传工作是一次跨部门、跨层级、跨国际精彩合作的成功实践,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也传递了各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愿景和共识。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拷贝或镜像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8-2020 China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sociation

资质查询
资质申报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