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日喀则市委书记 张延清
地球第三极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是我国、南亚、东南亚地区“江河源”和“生态源”的重要一环;这里有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原始森林、沙地荒漠;这里辽阔高远、秀丽本真、灵动纯净,是生态资源的宝库、生态安全的屏障、生态文明的高地,是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圣洁天堂。
做好生态保护工作,首先要正确看待“地球第三极”。一是坚持以全球视野看待地球第三极。保护地球第三极并非行进在真空里。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课题,作为地球上最后几片净土之一的第三极,不可避免地受到威胁,导致冰川消退、雪被减少、永冻土消融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保护好地球家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二是心怀“国之大者”看待地球第三极。地球第三极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高原湿地、高寒草原、灌丛、森林等生态系统,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其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有等功能性价值不可估量。应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贡献。三是坚持以辩证思维看待地球第三极。人与自然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脱离自然的人类无法生存,摆脱人类的自然则丧失意义。地球第三极给了我们得以生存进化的物质资源和有力条件,理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使得地球第三极的“颜值”越来越高、“气质”越来越好。应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尊崇自然、敬畏自然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局面,实现山水相连、花鸟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是秉持长远眼光看待地球第三极。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地球第三极”是这一地区最大的特点、最强的优势、最亮的品牌、最好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逆转,有的植被恢复甚至需要上百年时间。因此,应增强“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危机感,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守护好脚下净土、保护好头顶蓝天,让子孙后代能遥望星空、远眺雪山、闻到花香、驰骋绿水、拥抱美景。
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需处理好几个方面的联系。地球第三极天然生态体系完整,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天衣无缝,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永续开展的重要支撑。咱们应敬畏规矩、敬畏天然、敬畏生命,坚持在保护中开展,刻画极净生态、造就极净品质,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鸟语花香永驻高原,让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开展相得益彰。一是正确处理好体系管理与开发利用的联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只要以体系思维考量、整体观念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体系性修正,美丽高原才会呈现多元之美、体系之美。特别是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防沙治沙、冰湖管理、珠峰废物整治,要点施行好“两江四河”源头管理、造林美化、生态修正等重大生态工程,为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同时,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有序、合理地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天然资源,以期带动大众致富增收并形成新的生态景观、新的动力工业、新的旅游业态。二是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的联系。这一区域地域广阔、散布广泛、人口密度小,特别是一些高海拔偏僻区域,人类活动较少,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正供给了有利条件。同时,只要有人类日子的当地,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必不可少。在为永续开展留足空间的同时,加强事关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人民大众取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大众参加的联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红线划定、法治体系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等带有制度性、政策性、全局性的作业,是党委政府责任所系、任务地点。人民大众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生态修正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废物回收等作业,使地球第三极在共同参加、共同管理、共同保护中,实现生态体系平衡安稳。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保护,把地球第三极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一是用绿色发展理念换取生态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应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顾及子孙后代的需要,决不能突破环境承载能力底线,应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把该开发的地方高效开发好,该保护的区域严格保护起来,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二是用绿色制度体系换取生态空间。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谨守资源利用上线,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健全完善森林、湿地、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地方立法工作,真正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蓝天、护碧水、守净土。三是用极高海拔生态搬迁换取生态空间。坚持保护生态与安居乐业并重,大力度推进极高海拔生态搬迁,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干扰破坏,最大限度让极高海拔搬迁群众生活富足,真正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绘就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生态画卷。四是用绿色集约发展换取生态空间。坚持“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户”,大力发展绵羊、牦牛等特色产业,广泛推广畜牧舍饲半舍饲、农区禁牧、牧区休牧轮牧,促进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简单散养破坏生态环境到有序圈养维护生态环境转变。坚持循环化、生态化、低碳化、清洁化,做大做强以有机种养加业、文化旅游业、数字产业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实现经济强与环境美并驾齐驱。五是用绿色生态经济换取生态空间。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沙棘、枸杞等为代表的经济林建设,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同时,广泛组织人民群众参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公益林管护等工程,让人民群众在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中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六是用绿色生活方式换取生态空间。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广泛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餐馆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